桂林米粉,粉條粗圓。制作時先將米磨成粉漿,煮成半生熟粉,然后搓揉, 壓榨成圓條粉,再煮熟,最后漂水即成。經過這樣的工藝,粉質柔韌而爽口。加上特制的配料和鹵汁,風味就有些獨特了。桂林米粉以粉條細膩柔韌、鹵水鮮美而芳香,肉菜松脆爽口而聞名。
桂林米粉,歷史悠久。遠在清宣統年間,桂林市就出現了一家名震全城的米粉店,名叫“軒茶齋”。這間店的米粉具有滋味的是“炒片”。所謂“炒片”就是把新鮮的牛肉蒙在竹罩上焙干,再放到鍋內用水燜,燜好后切片再炒。這樣既保持了牛肉鮮甜的本味,又具有松軟并有嚼頭的特點,加上燜炒片的鹵水味中帶甜,這就使“軒茶齋”的米粉具有自己的特色。另外還有一有家名噪一時的米粉店,叫“會仙齋”。它的米粉有個名堂,叫“碗底見白”。就是說,每一碗米粉,放鹵水的份量正好拌完米粉,恰到好處,一滴不剩。原來,“會仙齋”把功夫下在鹵水上。它的鹵水,加入羅漢果作調料,使鹵水別有滋味,吃過之后,余味生津,耐人回味。
桂林米粉的鮮美可口,不盡在米粉本身,而在于精制鹵水上。說道桂林米粉的鹵水,其用料也不盡相同。米粉本身就可以列出原湯米粉、冒熱米粉、生菜米粉、牛腩米粉、馬肉米粉等十數種。其實面粉分類更普遍的是:素粉、鹵菜粉(分豬菜、牛菜)、湯粉、和炒粉。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要數“軒茶齋”,現在則要數“味香館”。
桂林米粉有著300多年的歷史。它制作工藝獨特,色、香、味俱全,是桂林傳統地方風味的一絕。桂林無論清晨,還是深夜,當你漫步桂林大街小巷,一陣陣米粉清香會撲鼻而來。無論是桂林人,還是在桂林工作、生活、出 差的外地人,都會被絲絲縷縷的米粉纏繞,產生“米粉情結”。桂林的男女老幼,幾乎不可一日不吃米粉,哪怕是到外地出差,回家后,首先要吃桂林米粉。在桂林一些地區,米粉還是男女間的訂情物。外地人品嘗了它.也會過口不忘。白崇禧之子、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,幾年前回到桂林故鄉,也是特別喜歡吃米粉,當他即將離開桂林時,一餐竟連吃了三碗……
桂林桂林米粉外表潔白光亮、細滑、柔韌,優質米粉往往是一團只有一根。它的制作方法是用清純的漓江水,將桂林優質大米泡漲,磨碎化為漿并濾干,揣成粉團煮熟,然后壓榨成根根米粉,再在水中團成一團即成。因為它經過反反復復揣揉,因此其結構緊密異常,筋力極好。米粉本身淡而無味,關鍵是要與濃而又香的鹵水摻拌,才顯濃淡相和、味美色鮮。桂林米粉要數秀峰區甲山鄉睦鄰里(又叫敦睦村)的筋力最好。其絕妙處是揣粉團的功夫到家,吃起來有筋力,從早到晚不變昧不發酸。
桂林店家熬制的鹵水都各自有絕招。一般是用豆豉、八角、桂 皮、甘草、草果、小茴香等香料坐鍋,經過精心熬制的鹵水,香氣撲鼻、味道純美、營養豐富,與米粉拌和,是膳食中的美昧佳看。
桂林米粉的吃法花樣很多:有鹵菜粉、生菜粉、三鮮粉、原湯米粉、牛腩粉和炒粉等,佐以油炸花生或黃豆、蔥花、芫荽、蒜末、辣椒,味道好極了。鹵菜粉是桂林人最喜歡吃的一種。它是先將米粉用網勺盛著在開水中冒好,濾干水,反扣在碗里,然后在米粉上輔以薄如蟬翼的鍋燒、黃喉、白肝、連田(豬或牛的脾臟)、牛肉巴、百葉肚等,再淋上鹵水、香油,配以油炸花生、蔥花、芫荽、蒜末、辣椒,好似桂林山水一樣秀美、動人,令你垂涎。當你了解了桂林米粉后,吃起來那情趣會更濃,那味道會更美。